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自治区信息

西藏美术馆项目上马记:红色工业遗迹变身拉萨新地标

发布时间:2020-06-01 10:1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访问量: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再回到曾经工作过几十年的地方,63岁的洛桑多吉显然有点激动。

在那些大型、灰色的建筑物前,他停顿了许久,然后,指着面前耸立的灰色长筒建筑说:“这就是1986年由国家投资新建的湿法窑的一条生产线,年产10万吨,一直沿用到了2011年左右。退休前,我当过这里的副厂长。”

3月23日,西藏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项目——西藏美术馆项目正式在拉萨水泥厂旧址上破土动工。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力推的西藏文化文艺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西藏美术馆的建设,备受关注。将工业遗址元素巧妙融入设计,具有西藏红色工业象征的拉萨水泥厂“修旧如旧”,变身拉萨新地标——西藏美术馆。在艺术的烘托和呈现中,西藏工业文化和红色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现代工业的记忆

坐落在拉萨西边,根培乌孜山麓西侧、东嘎山脚下的拉萨水泥厂,是西藏第一家水泥制造企业。它由西藏军区(原十八军)筹建于1959年,1960年正式建成。历经岁月风霜,这座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水泥厂,作为西藏工业文明的象征,已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

在当时,拉萨水泥厂的建成,和拉萨皮革厂、林芝毛纺厂、西藏火柴厂,共同形成了新西藏工业印记和红色记忆。

1975年,18岁的洛桑多吉还是山南地区曲松县的农民。听说拉萨水泥厂正在本地招工,他报了名。体检合格后,他与19位曲松县籍和11名朗县籍农牧民子女被招进拉萨水泥厂。

洛桑多吉说:“当时一听说工作地点在拉萨,没和家人商量就报名了。想走出农村的愿望很强烈!”

入厂后的洛桑多吉很快成了一名看火工。他说:“土立窑完全靠人工操作,水泥产量低,每月工资只有31元。”老职工告诉他,建厂初期,工人们全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四处漏风,睡的是大通铺。

洛桑多吉在拉萨水泥厂当了十几年的看火工。虽然水泥产量低,但这条生产线却在自治区建材工业起步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填补了自治区建材工业的空白,同时又缓解了当时水泥供需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产品已经不能满足西藏经济发展对高强度水泥的需求。1986年,国家投资9600多万元,为拉萨水泥厂援建了两条年产10万吨水泥的湿法回转窑生产线。湿法回转窑的建成,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它的投产结束了西藏不能生产高强度、高标号和特种水泥的历史。

水泥湿法回转窑也是半机器、半人工操作。洛桑多吉告诉记者:“当时,我为从内地请来的汉族师傅打下手,相当于今天的助手。时间久了,我学会了焊接和简单的机器维修及操作,慢慢从看火工变成了管理设备的工人。后来,厂里又派我到内地学习相关技术。”

承载梦想的地方

拉萨水泥厂的建成以及它之后的历程,承载了太多洛桑多吉们年轻时的梦想。当这位已过花甲的老工人,再次回到这片曾经挥洒过青春的地方时,他的叙述立刻被回忆充斥,那些回望的岁月里充满怅然,抑或希冀。

相比从外部招工而来的洛桑多吉,年轻的旦增顿珠和德庆卓嘎这些在拉萨水泥厂“土生土长”的子弟,则对老厂区生活充满了感情。

同为“厂三代”子弟,他俩现在都是“高争建材”(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层干部。在你一言我一句的话语里,可以感受到他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全部储存在如今渐行渐远的拉萨水泥厂。

“那时候,厂区里什么都有,幼儿园、小学,放映电影的大礼堂,菜市场、茶馆、饭馆、理发室、台球室、卡拉OK厅等,各种生活和娱乐场所,能想到的应有尽有,比当时西藏一个县的条件都要好。还有游泳馆,每到周日,从拉萨市区来我们厂游泳的人很多,经常都是一票难求呢!”

“有那么一阵子,拉萨水泥厂可能是西藏最好的单位之一,作为厂部子弟有过自豪感。”他们说,“你完全可以不出厂大门,就玩遍生活区。稍大时,去拉萨城里上中学,厂里还安排班车每日接送。”

2011年,拉萨水泥厂改制,随着机立窑停产,老厂区被废弃。这一年,洛桑多吉退休。他从拉萨水泥厂生活区搬迁到哲蚌寺脚下的当巴居委会。早些年他在那里购置了一处安居房。而大扎西、德庆卓嘎、旦增顿珠等年轻一辈,则继续在西藏的水泥事业中打拼着,成为实打实的“高争人”。

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扎西曾是洛桑多吉的徒弟,也跟洛桑多吉一样是全国劳动模范。他也从水泥看火工做起,见证了从土立窑到机立窑,再到湿法回转窑、新型干法窑,直至现在的“高争”水泥年产量达500多万吨,成为西藏水泥建材行业的翘楚。

把艺术装进工业遗迹

2016年3月,全国两会如期举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文联名誉主席、时任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韩书力带着关于建设西藏美术馆的提案参会。

作为“西藏画派”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韩书力在藏40余年,对西藏美术事业的传承发展、人才培养、民族交流等方面,贡献卓著。这一年,韩书力以抢救西藏当代美术作品迫在眉睫为出发点,呼吁道:“西藏当代美术作品在藏地无‘家’可归,频频发生被海内外人士廉价收购的情况,希望国家文化部门能拨出专款,通过京、藏两地专家评估,将西藏和平解放至今,尚能找到的各个时期代表性画家的代表作品抢救性收藏,并整理建档。”

韩书力客观分析说,目前,西藏尚无一座美术馆,而我国中部许多省市却又不同程度地出现着官办与私人美术馆。因此,他希望迟建的西藏美术馆扬长避短,建成集收藏、展示、研究喜马拉雅造型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美术馆。

韩书力和西藏美术人的呼吁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批示:“充分利用老水泥厂原有设施和条件,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展示西藏工业记忆、红色记忆;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貌,该加固的加固,该维修的维修,切实保持好原有特色风貌……”要把西藏美术馆作为拉萨地标建筑来建设,作为艺术殿堂来打造,作为交流窗口来利用,作为历史建筑来建造。

2018年,西藏正式启动美术馆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总用地面积47340平方米。西藏美术馆效果图,从空中俯瞰,宛如一枚藏式钥匙,将4个功能区串联起来,被誉为“喜马拉雅的钥匙”,象征着西藏美术馆将成为展示西藏及喜马拉雅文化的重要窗口。

西藏美术馆项目总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立表示,这是中国省(区)级美术馆,唯一采用工业遗产改造而成的。我们将在最大程度保留拉萨水泥厂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满足现代大型美术馆的复杂功能要求,同时,融入西藏地域文化特色。

责任编辑:庞媛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